你是一个怀旧的人吗?

■ 文丨大唐雷音寺 子律先生

大人们都喜欢怀旧,这是我儿时就发现的问题。

小时候看着酒桌上的父辈们红着脸醉醺醺的大吼大叫,说的都是“想当年”,“我上学那会儿”这样的词汇,每每说完,眼角还会泛着泪花,口中连连叹息。

年少的我不懂大人们的情结,竟单纯的觉得20多岁的父亲一定有着复杂的人生,有着轰轰烈烈的过往。

直到长大后,在这个80后集体怀旧,佛性的90后都在说自己步入中年的时候,听着《怀念青春》眼角湿润的我才忽然发现,原来只要长大了,人就会怀旧。

我怀念儿时摇的拨浪鼓、拉的大爬犁,吃的甜杆、锅贴、油梭子、老式大饼干,那时候的味道,不管是空气弥漫的,还是嘴里吃到的,酥香甜脆,多年以后再难寻到一模一样的,可如今再吃儿时的零食,却不再是儿时的味道。

这种怀念不局限于食物,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同的人对过去的怀念也不尽相同。

爷爷辈总在怀念那个年代“国家什么都管”,“70后”怀想自己当年意气风发,“80后”追忆“那些年追过的女孩”……

这让人费解,人们因何怀旧?

怀旧是一种情绪

国外有研究发现,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产生怀旧的情绪。80%的被调查者每周都至少有过一次怀念过去的体验。

而在17世纪,人们把那些思念家乡的怀旧状态当成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病变所导致的疾病,发病时可能伴随心律不齐、食欲不振、失眠、焦虑等生理和心理症状。

一直到二十世纪后期,怀旧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认为人们在怀旧的时候,不仅仅怀念故乡,也怀念故友、往日时光等等,并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和一种社会学现象,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

目前,关于怀旧公认的定义,来自新牛津英文词典,“怀旧是对过去的饱含情感的一种渴望感”。

特定的故事内容与叙事方式,与旧友的重逢,尝到或闻到熟悉的味道,或着是故地重游,都会让人产生一种迫切想要回到过去的情绪和愿望。

人在怀旧的时候,通常以“我”来代入,基本是通过描述自己是如何从坎坷挫折中一步获得最终成功的故事,用一种“拯救式顺序”来怀旧。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积极的东西。我们在怀旧时,即便怀念起一些挫折、悲伤,也会怀有一种“我克服了它们”的积极深邃的情感。

当我们对过去抱有遗憾、对当下无所适从、对未来缺乏自信的时候,就会习惯性的怀旧。

而这种怀旧情绪,大多时候是对人有益无害的。

怀旧是一粒良药

一般来说,怀旧是甜蜜与温馨的,甚至人们会不自觉的添加幻想成分。

这也导致我们心目中旧日美好的事物,大都经过我们的想象力来美化。我们的记忆会把痛苦和不如意的部分过滤掉,而把美好的部分更深刻地留存下来。

这份甜蜜美好的怀旧恰恰是治疗我们生活不如意的良药。

当我们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恐惧、不满,对未来感到焦虑和不确定时,我们就会试图通过怀旧来认识自己,通过记忆力塑造和重塑的生命历程,了解自己是谁,获得自我认知,进行自我肯定。

若是自我肯定也无法平息心中的焦虑的话,怀旧也能让我们短暂的脱离矛盾与冲突,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寻求心灵上的安慰。

怀旧在人际交往上也有很好的帮助,通过怀旧能增加拥有共同兴趣或相似经历人的亲密感,也能得到群体性的认可,一个80后只需要回忆当年砍的“传奇”,就能被80后的群体广泛认可。

最重要的是,怀旧能够对抗“存在无意义”的恐怖感受。

恐怖管理理论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一种心理上的冲突,即“强烈的生存渴望”和“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之间的冲突。

当我们知道人总会死的时候,就会觉得活着的意义被削减,人的一生有很多阶段是处于这种与恐惧与无意义感抗争的状态的。

而怀旧,也能够赋予人生的意义。我们能够感受到死亡恐惧,但怀旧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而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增加生活的勇气。

因此,对于身患重病或者对生活感到绝望的人而言,怀旧能够帮助他们找到更多活下去的理由。

怀旧是一粒甜蜜的良药,这粒药包裹着过去,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保驾护航。

怀旧是一种文化

怀旧不单单是凭空臆想,也有许多人去身体力行的尝试他们认为美的古老经典,并形成一种特殊的时尚名词——复古。

如今,复古风正被年轻人广泛接受,不管是古风元素、民国元素、上世纪80-90年代的港台元素,都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毕竟每个年代的潮流都有当时的印记,复古则是将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历过多代人的审美改良筛选的经典重新拿出来,不只是表达为一种穿着方式,更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80-90年代的经典装扮,放到现在不仅不违和,甚至还拥有一种别样的气质。

而梳着90年代港台流行的男仔头的袁洁莹,红白的格子衬衫配合白色内搭展现出一种特别的顽皮性感。

这些复古装扮引得无数年轻人争相模仿,仿佛在当今的快消文化中找到了唯一宁静的港湾。

年轻人通过这种形式主义的时尚对经典致敬,同时也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气质,以及高逼格的审美。

在复古推崇者眼中,“古”意味着经典与正统,而复古是对离经叛道的新事物的批判。

时装界有句名言:“无论谁在时装界超过5年,都会感觉时尚的轮回重复,就像溺水的人回忆一幕幕生活片断一样。”

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们同时也被文化所塑造着。即前人创造经典,后人被经典塑造。

除了装扮以外,人们对音乐的态度也是复古的,老歌比新歌有韵味是人们的普遍观点。

不过,心理学家和神经系统学家证实,怀旧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由我们的神经系统下达的指令。我们觉得在青少年时期听的歌曲比后来听的任何歌都更优美动听,并不是我们的音乐鉴赏力发生了改变,也不是后来听到的那些歌真的都不好听,而是因为年少时听的那些歌在我们的情绪之中留存着很强的力量。

只是儿时听的歌真的很好听,每每听到,儿时的画面就会跳到脑子里,异常清晰。

马塞尔的《追忆似水年华》中这样写到:“我们经过客厅,走进被外叔祖父称为“工作室”的那个房间。只见墙上挂了几幅版画,大凡是黑色衬底上有一位丰满、肉感、皮色粉红的女神,或驾一辆战车,或踩一只圆球,或在额前缀有一颗五角星;第二帝国时期这类画很受欢迎,因为一般认为画里有一种庞贝的情调。后来人们很讨厌这类画,有人之所以又开始喜欢起来,虽然说法不一,其实只有一个原因:这类画具有第二帝国的情调。”

旧的东西都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情调,这份情调是令人喜爱的。

人为什么怀旧?

因为过去能够为人们提供“寻找生命意义”的道路,每一次怀旧,都是对过去的重塑,每一次怀旧,都能让我们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坚定。

怀旧,让过去为我所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